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沙棘产业要为甘肃精准扶贫“担当”

来源网址:http://www.qzcynt.com/

  中国经济导报网 记者王斌报道 沙棘是新兴的浆果类果树,为药食同源植物,号称第二代水果,素有“高原黄金”、“维C之王”的美称。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的沙棘产品主要为沙棘原浆、沙棘果油、沙棘籽油、沙棘果粉、沙棘茶、原花青素、沙棘黄酮等。国际上,沙棘产品的出口国主要是俄罗斯和中国,进口国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对沙棘全方位、多用途研究和开发利用,已显示出沙棘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美国、欧盟等市场年增长率在30%以上,日本需求量年增加率20 %以上。而国内食品、化妆品行业因国外巨头的大举进入,对沙棘产品的市场需求更是以25- 30%的速度增长。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向陆喜林嘱托:沙棘产业发展要与高海拔地区群众的扶贫结合起来

  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沙棘占世界沙棘总面积的95%以上,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等19个省和自治区,8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是黄土高原及其它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维生素”。甘肃沙棘资源得天独厚,据最近专业学术资料和官方不完全统计,目前省内天然和人工沙棘林面积位居全国前三。沙棘已成为我国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及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重要经济植物资源。

  精深加工 呼唤产业“航母”

  虽然甘肃沙棘资源丰富,但对沙棘的开发利用不但远落后于山西、陕西等主产区,甚至落后于一些次产区。据甘肃科研机构调查,本地沙棘产业开发主要为国内外加工沙棘浓缩汁、沙棘黄酮、沙棘油等原料产品,缺少精深加工企业,长期处于初级生产加工状态,难以真正形成产业。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就中亚高原公司的产品提出指导意见

  甘肃中亚高原饮料有限公司(下称“中亚高原公司”)总工程师邹绍华对国内沙棘产业浸淫已久,曾先后在多家沙棘、啤酒等酒饮产品开发企业工作,并在这些企业主导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分析,与国内诸多沙棘产品开发加工企业有过交集,目前担任该公司沙棘项目(产品)开发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邹绍华分析称,目前在甘肃的沙棘产品生产企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收购沙棘果,通过简单压榨工艺获取沙棘籽、果泥(含黄酮)、沙棘清汁等初级产品,向上游企业销售原料,此类小企业在沙棘主产区分布较广;第二类是已有中高端产品的企业,包括沙棘果(籽)油、沙棘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此类企业以民营企业占绝对数量,仅有少数属于国有企业的分支机构。考虑到生产成本问题和对资金积累的需求,民营企业多走代加工路线,但他们有产品研发能力和不断成熟的产品市场,随时有可能上生产线,向产业化发展。

  充足的天然沙棘资源并不会让涉猎企业全活下去,“走一路死一路”,邹绍华形容甘肃近10年沙棘企业的现状。而这些企业都是长期处于初级生产加工状态,可以说留给市场的印象也只有沙棘饮料了。市场的杀戮不会停止,目前在甘沙棘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邹绍华说,这也包括某些国有企业的分支机构,有的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但与甘肃截然不同的是,近邻陕西、青海的沙棘产业却发展得风生水起。“青海有规模的精深加工企业最少三家,他们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生产线,产品附加值较高;咸阳、西安已经成了甘肃沙棘产品的代加工基地,山西更不用说了”。在历经多年的考察之后,邹绍华感慨的说。

  沙棘企业 要为精准脱贫担当

  甘肃共有86个县区,2015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达43个。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是甘肃现阶段最基本的省情。近几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通过实施“1236”扶贫攻坚计划、“联村联户为民富民” 行动,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进一步凝聚了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

  甘肃定西渭源县以及与之相邻的漳县、岷县、卓尼等县长期在国扶贫困县之列。这些县所在地恰恰是甘肃沙棘林面积最丰富的地区,发展沙棘产业得天独厚,也是当地政府和群众热切期盼的。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原研究员孙存普教授(右)在渭源县就“渭河冰泉”水源地生态和沙棘产业发展进行考察

  12月8日,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在定西市漳县、渭源县调研期间,对渭源县饮用水、沙棘系列产品开发民营企业甘肃中亚高原饮料有限公司寄予厚望,刘伟平省长与中亚高原公司年轻的董事长陆喜林就公司沙棘产业的规划和发展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刘省长指出,沙棘产业发展要与高海拔地区贫困群众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双重优势,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公司沙棘项目起步晚,一定要与科研机构合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控制好质量,要能够支撑起创之不易的品牌才能打开市场。刘省长同时指出,好资源要与生态建设联系在一起,企业发展中要不断把生态往上游做。

  刘伟平省长在听取了董事长陆喜林对沙棘产业的规划介绍时郑重的说,“现在我交给你一个任务,不光是渭源,你要把漳县还有其他海拔高的地方跟扶贫结合起来,帮助群众脱贫”。在听取渭源县政府领导介绍中亚高原公司已着手建设沙棘种植基地的情况后,刘省长指出,要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的双重优势支持公司发展沙棘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陆喜林说,刘省长的这一嘱托让他激动的同时更加感觉到肩负责任的重大。

  “下一步,企业将重点围绕贫困户增收,以贫困户包赢不包亏为原则,创新模式,采取产业扶贫和生态扶贫两个重点,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陆喜林介绍说:一是培育“企业+退耕还林”模式,实施生态扶贫。结合退耕还林,积极发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在退耕还林地内引进种植俄罗斯大果沙棘,企业免费培训技术,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协议。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贫困户增收;二是培育“企业+土地流转”模式,实施产业扶贫。在重点贫困村积极探索企业建立基地、贫困户流转土地入股、并常年务工的扶贫模式,对贫困户采取优先土地流转、优先提供良种、优先收购产品、优先安排用工、优先入股分红“五优先”原则,计划五年内流转土地10万亩,建设俄罗斯大果沙棘种植基地,发展沙棘产业,达到既满足企业全负荷生产原料需求,又可形成新型沙棘富民产业,带动贫困群众长期增收。初步测算,沙棘2-4年挂果后,丰果期每亩可产沙棘果2吨左右,按目前市场价每吨5000元,可实现年增收8000—10000元。

  陆喜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中亚高原牌沙棘系列产品线已经初步形成,沙棘果汁经过半年时间的推广,已经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前景可期。刘省长对民营企业的关怀和忠告让自己受益匪浅,事后,公司广泛征求了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意见,邀请了食药品专家与沙棘产品研发人员一道对现有沙棘果汁从包装和配方、口味上做了一次行之有效的优化,2016年伊始,第二代沙棘果汁、沙棘酒品、沙棘叶茶和提纯的果粉饮品等中高级产品将逐步上市销售。目前由中亚高原公司投资的药业公司厂房等基础设施已经竣工,届时公司将加大同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已有产品线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好的沙棘健康产品。

中亚高原公司所在地漫山遍野的沙棘林

  天然“金山” 应搭建起富民通道

  记者了解到,甘肃数百万亩沙棘林主要分布在庆阳、甘南、定西、张掖等市、州,人工林已超天然林面积。每至深秋沙棘果成熟,林区乃至公路两侧漫山遍野披金挂红,放眼望去似一座接一座的金山。

  沙棘产业的发展难题不仅限于产品的开发,作为主要原料的果、叶采摘难题几十年来在国际上一直难能突破。沙棘林一般成丛生长,利刺密布,而沙棘果小柄短且与枝条几乎粘连在一起,极难采摘。目前对天然沙棘果的采摘仍然采取剪枝条的方法,导致产量低成本又高。不仅如此,如果对某一地区放任采摘,将对林区和植被的破坏相当严重。邹绍华举例说,他曾在一家沙棘企业任职期间实地考察过当地群众在天然林区的采摘过程:先剪掉外围能够得着的果枝,然后砍掉有妨碍的主杆继续延伸采摘,而且天然林一般树形高大,人站立在地面很难够得着果枝,所以大树会被连根砍倒。沙棘果的采摘都在秋末冬初,林区植被极其干燥,与其说滥伐滥采对生态带来的破坏是局部,由此可能引发的火灾将是毁灭性的。鉴于责任重大,这家公司不得已临时停止了在这一地区的收购业务。虽然天然沙棘的采摘效率低,但一个成年人每天的采摘收益也在100-150元之间,秋冬3个月的采摘对收入相对很低的山区农牧民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靠近林区的沙棘企业不敢放量收购。没有了企业的收购,农牧民的收入也相应减少。

  早在10年前,甘肃农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学者在做了大量调研后就指出,甘肃省造林中仍以沙棘的生态作用为主,而将其作为生态、经济效益具佳的兼用树种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沙棘发展缺乏统一的、较为科学的规划,对沙棘产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处于重生态效益,轻经济效益的发展状态。应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沙棘资源是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林业经济的增长点,充分认识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中亚高原公司董事长陆喜林认为,企业要获取自然资源就必须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局意识。企业在取得林业主管部门的许可后,前期应对当地有采摘意愿的贫困农牧民分片进行包括林区安全、果枝优选等一系列内容的培训;中期明确采、收双方责任,并划片采摘业务承包,挂牌采摘专人督察;后期不收非承包渠道的果枝。对现有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一方面可鼓励和帮助贫困农牧民在农闲季节合理创收,增加家庭收入;一方面又能缓解企业因基地种植周期长、投入资金大而带来的原料不足问题。陆喜林说,目前公司正在完善相关规划和制度,希望能尽快与沙棘产区政府和林业部门达成共识,获得支持。